一、环境观察与习性了解
观察活动规律蜥蜴多在傍晚或夜间活动,行动轻快且灵活。需观察其常出没的路线(如墙角、树干、灌木丛等),并记录其活动时间规律。
区分种类特征
通过观察眶下鳞(红色标记位置)判断种类:
山地麻蜥:眶下鳞嵌入上唇鳞(蓝色标记);
丽斑麻蜥:眶下鳞不嵌入上唇鳞。 *注意:野外观察需保持距离,避免干扰其正常生活。
二、诱捕方法
昆虫诱饵法
将棉线系昆虫(如小飞蛾)悬挂在蜥蜴常出没的树枝或容器上,利用其捕食本能吸引蜥蜴。
也可将昆虫蘸水后粘在玻璃容器边缘,待蜥蜴爬行时捕捉。
活套捕捉法
使用长竹竿末端系马尾或尼龙丝活套,待蜥蜴停尸或抬头时迅速套住颈部,拉回容器。
注意避免拽尾巴,以免蜥蜴断尾(尾巴再生但并非所有种类都能再生)。
三、工具与技巧
物理捕捉工具
软树枝/竹梢: 轻拍蜥蜴使其暂时僵直后拾起; 蝇拍/小网
活套陷阱:通过晃动活套挑逗蜥蜴,套住头部后迅速拉回。
容器与转移技巧
准备宽口容器(如盒子或瓶子),用棍子将蜥蜴拨入后盖上盖子;
捕捉时从后方接近,避免直接接触头部,减少被咬风险。
四、注意事项
遵守法律法规
仅捕捉非受保护种类,避免干扰野生蜥蜴种群;
非科研目的不建议捕捉蜥蜴,尤其避免捕捉幼体或濒危种类。
安全防护
使用工具时注意自身安全,避免被蜥蜴咬伤;
捕捉后及时洗手,避免皮肤过敏反应。
五、替代方案
若需研究蜥蜴,建议联系专业机构或自然保护部门,采用非侵入性观察方法。
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【北京怎么抓蜥蜴】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